腸胃不順、易便秘?這6個壞習慣你中幾個?
「嗯... 又卡住了!」這是許多人面對腸胃不順或便秘時的心聲。根據統計,便秘是相當普遍的困擾,它不僅讓人感到不舒服、腹脹,長期下來更可能影響身體健康。如果你也常常覺得排便不順、糞便乾硬,或是一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,那很可能是你的生活習慣出了問題!
現在,就讓我們一起來檢視,這些可能導致你腸胃「塞車」的壞習慣,你中了幾個?
怎麼樣才算便秘?不只看次數,更要看「質」與「感」!
很多人以為「沒天天排便就是便秘」,但其實這是一個常見的迷思。每個人的排便習慣因年齡、飲食、活動量和個人體質而異,有些人可能一天排三次,有些人三天排一次,都可能屬於正常範圍。
醫學上定義的便秘,會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判斷:
1. 排便頻率:每週排便少於3次
這是最直觀的判斷標準。如果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,就可能符合便秘的定義。
2. 糞便型態:太硬或呈顆粒狀
即使排便次數看似正常,但如果糞便總是乾硬、結塊,形狀像羊糞便,這也屬於便秘的徵兆。這通常是因為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,水分被過度吸收所致。
3. 排便過程:感覺費力或不順暢
排便時是否需要非常用力,甚至感到臉紅、頭暈?這也是便秘的重要指標。
4. 排便感受:排不乾淨或有阻塞感
-
排便不盡感: 感覺糞便沒有完全排乾淨,肚子依然脹脹的,或者肛門直腸有殘留感。
-
阻塞或堵塞感: 感覺糞便好像被卡住,難以通過,即使有便意也排不出來。
5. 需輔助排便:需要外力協助
在排便時,是否需要藉助手指按壓腹部,或需要蹲姿、墊腳等特殊姿勢才能順利排便?這也是便秘的徵兆之一。
6個讓你大腹便便的壞習慣,你中幾個?
便秘的原因有很多,對於成年人來說,通常是多種生活習慣或生理因素(包含:壓力、疾病、年齡增長、懷孕...等)共同作用的結果,今天僅針對"壞習慣"來檢視一下,自己有沒有中吧:
壞習慣二:膳食纖維攝取不足,腸道缺乏「助推器」
膳食纖維分為水溶性纖維和非水溶性纖維。非水溶性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,刺激腸道蠕動;水溶性纖維則能在腸道中形成凝膠狀物質,軟化糞便。兩者都是保持腸道暢通的關鍵。現代人外食居多,蔬果攝取量往往不足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幾乎不吃蔬菜水果,或是只吃精緻澱粉(白米飯、白麵包),很少攝取全穀類,那你的腸道可能因為缺乏足夠的纖維而「懶惰」。
壞習慣一:水喝太少,腸道「乾巴巴」
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便秘原因。我們的糞便中大約有 75% 是水分,如果身體缺水,腸道會從糞便中吸收更多水分,導致糞便變得乾硬、體積縮小,難以順利排出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每天喝水不足 1500-2000 毫升(約 8 杯水),或總是等到口渴才喝水,那麼你可能就是因為缺水而便秘。
壞習慣三:常常「忍便」,錯過便意時機
忙碌的工作、學習,或是不方便的環境,常讓人習慣性地憋著便意。然而,一旦便意被抑制,糞便在腸道停留時間越長,水分會被吸收越多,糞便就越乾硬。久而久之,腸道對便意的敏感度會下降,形成「想上廁所卻上不出來」的困境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經常因為忙碌、出門在外或環境不佳而憋著大便,直到便意消失才去嘗試,這會讓你的腸道變得「麻木不仁」。
壞習慣四:生活作息不規律,腸道跟著「亂了套」
我們的腸道有一套自己的生物鐘,喜歡規律的作息。如果用餐時間不固定、睡眠不足、常常熬夜,這些都會打亂腸道的正常節奏,影響消化和排便功能。壓力過大也可能影響腸道蠕動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三餐不定時,睡眠品質差,或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這些都可能間接導致腸道功能紊亂。
壞習慣五:缺乏運動,腸道「缺乏動力」
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幫助全身血液循環,也能刺激腸道蠕動,幫助糞便在腸道中移動。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,會讓腸道缺乏外力的刺激,導致蠕動減慢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大部分時間都坐著,很少進行散步、慢跑、游泳等活動,那你的腸道可能正因缺乏運動而「怠工」。
壞習慣六:過度依賴瀉藥,腸道「失去自我功能」
許多人為了快速解決便秘問題,會長期或頻繁使用瀉藥。然而,長期使用刺激性瀉藥,會使腸道產生依賴性,腸道本身的蠕動功能會逐漸減弱,甚至造成「黑腸症」(結腸黑變病),形成更嚴重的習慣性便秘。
你中了嗎? 如果你一有便秘就立刻服用瀉藥,並且已經習慣了瀉藥才能排便,那你可能已經讓腸道「失去自我」。
告別便秘,從改變習慣開始!
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以上幾個壞習慣,別擔心!改變永遠不嫌晚。告別腸胃不順、便秘的困擾,重點在於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:
-
多喝水: 每天足量飲水,特別是起床後喝一杯溫水,刺激腸道蠕動。
-
足夠纖維: 多吃蔬菜水果、全穀類、豆類和堅果。
-
規律排便: 每天固定時間(例如早餐後)嘗試排便,建立生理時鐘。
-
規律作息: 確保充足睡眠,三餐定時定量。
-
適度運動: 每天至少活動 30 分鐘,刺激腸道蠕動。
腸道健康是全身健康的基石,從現在開始,一點一滴改變生活習慣,讓你的腸道恢復順暢,告別「嗯... 又卡住了!」的困擾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