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每4個學童就有1個過重,兒科醫師:除了飲食,更要顧好「腸道菌」!
你可能不知道,台灣的學齡兒童過重及肥胖問題不容小覷。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,台灣學齡兒童的過重及肥胖比例居高不下,這不僅影響孩子的體能與自信,更可能增加未來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許多家長認為,孩子變胖只是因為「吃太多」或「不運動」,然而,除了這兩大常見原因,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孩子體重的變化可能與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有關——腸道健康。
肥胖與腸道菌相的關聯
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裡面住著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「腸道菌」。這些腸道菌不僅負責消化食物,也與身體的能量代謝、體重控制、免疫功能等息息相關。
兒科醫師指出,研究發現,肥胖者的腸道菌相與體重正常者的菌相存在差異。當腸道中的壞菌比例較高時,可能會影響身體對食物的代謝與熱量吸收,進而影響體重。因此,維護孩子腸道菌相的平衡,是從根本上幫助他們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一環。
如何幫助孩子打造健康的腸道環境?
既然腸道健康如此重要,家長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著手,幫助孩子養出好菌、平衡腸道菌相呢?
1. 飲食多元化,多吃「原型食物」:
現代孩子的飲食習慣多偏向高油、高糖、高鹽的加工食品,這些都可能破壞腸道菌相。建議家長鼓勵孩子多攝取原型食物,例如:
-
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: 膳食纖維是腸道益生菌的「食物」,多吃有助於好菌生長。如:花椰菜、香蕉、蘋果。
-
發酵食品: 這些食品本身含有益生菌,如:優格、優酪乳、泡菜、味噌。
2. 減少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:
過多的糖分和添加物可能讓腸道中的壞菌快速繁殖,導致菌相失衡。為了孩子的健康,應盡量減少含糖飲料、餅乾、糖果等零食的攝取。
3. 適時補充益生菌:
除了透過飲食,家長也可以考慮為孩子補充兒童專用益生菌。選擇時,建議挑選具備專利菌株、能通過胃酸膽鹼考驗的產品,並遵循建議劑量食用。持續補充益生菌,能幫助孩子改變細菌叢生態,維持消化道機能。
4. 規律運動:
運動不僅能消耗熱量、維持體重,研究也發現,規律的運動有助於增加腸道菌的多樣性,讓腸道菌相更為平衡。
從腸道開始,給孩子健康的未來
兒童肥胖問題是多重因素造成的,除了大家熟知的飲食與運動,腸道菌相也扮演著關鍵角色。家長們不妨從今天開始,從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、以及適當的營養補充著手,幫助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腸道環境,為他們奠定良好的健康基礎,告別體重困擾,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未來。
若您對孩子的體重與健康有任何疑慮,請隨時諮詢專業兒科醫師或營養師,以獲得最個人化的建議。
參考資料來源: